查看原文
其他

能源大咖支招零碳未来,技术创新驱动高质量增长


这场始料未及的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和经济逆全球性化危机,正深刻的影响着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对清洁能源创新,以及实现全球2℃温升目标带来严峻挑战。“十四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较改革开放以来最为复杂和严峻的局面,深化改革中的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与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叠加,更加重了短期下行压力,经济增长动能面临着根本性的转换,亟需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当下为应对疫情和经济下行,中国也正在部署以新基建和数字化为重心的一揽子经济复苏计划,这将有望进一步助力能源转型和能源产业变革,为经济增长提供创新驱动发展的源动力,也将为全球携手推动清洁能源创新、应对气候变化做出重要贡献。


7月22日,能源基金会与国际能源署共同举办“加速清洁能源创新,迈向零碳未来”技术研讨会。中外专家聚焦当前创新期的关键技术,共同探讨如何通过创新推动零碳发展,加速未来各行各业的节能减排并减少碳排放锁定效应。

国际能源署能源技术政策部主任Timur Gül在会议致辞中表示,全球需更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能效的发展,保障能源体系的安全。强有力的清洁能源创新,将加快人类迈向零碳未来的步伐。

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秘书处主任Dan Dorner认为,国内清洁能源的创新工作应有序进行大规模推广和部署,确保创新技术尽早脱离实验室、投入现实应用。应建立相应机制和倡议以进行经验共享,推动清洁能源的市场需求。

随后,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献策建言,就“技术创新如何高效减少全球和中国碳排放”、“清洁能源技术在全球和中国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政府在加速能源创新中应扮演的角色”,“新冠疫情对能源创新的影响及应对”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与会专家也纷纷肯定了能源基金会和国际能源署在中国能源转型中做出的努力,并对二者合作开展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创新研究,建立国际合作多边机制,推动全球尽快实现净零排放,提出了殷切希望和中肯建议。

请跟小编一起,一览各位大咖观点集萃:




1

李俊峰

中国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疫情并未改变中国发展清洁能源的决心,国际社会应加强技术创新合作

2020年第一季度,煤电发电量同比下降8%,可再生能源实现了正增长,尤其是光伏发电同比增长25%。上半年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势头依然很好,光伏发电和风电装机容量与2019年相比都有了显著的增长。

为实现碳的净零排放,全球和中国都需要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提高,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储能技术和氢能技术的融合发展,为零碳未来的实现提供了重要技术解决方案。未来能源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电力方面,通过太阳能、风能和储能等技术,有望在未来三十年实现净零排放;二是燃料方面,尽管现在制氢成本高,电解水制氢每公斤氢大概相当于50-55千瓦时的电,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大幅度下降之后,可预计未来海水淡化后电解水制氢的成本可大幅降低。许多研究表明,到2050年光伏发电的成本完全有可能降低到1美分/千瓦时以下,氢能就有可能成为不那么昂贵的能源了。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并没有改变中国在发展清洁能源方面的决心。根据新鲜出炉的2020年上半年数据,中国化石能源消费负增长,清洁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消费则正增长。

为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中国需要与国际社会在技术创新方面进行合作,充分依托市场的相互推动作用。今年上半年,中美关系急转直下,但是中美两国的可再生行业合作更加密切,美国从中国进口光伏电池板逆势增长,增速超过了30%,在中国光伏出口市场中的份额已接近10%,创了历史新高。美国高技术企业对中国出口也在增加,特斯拉成为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翘楚,所以政府在加速能源创新中的作用应该顺其自然,不要增加障碍,不去刻意保护某些行业。“十四五”期间中国仍会继续保持清洁能源为主,新增能源以可再生和非化石能源为主满足的发展方针,中国发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决心不会改变。



2

黄晶

科学技术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

CCUS——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的重要技术选择

气候变化是我们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实现本世纪末全球升温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除了依靠提高能效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外,还需要加速多种清洁能源技术创新。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近年来取得了较大发展,为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提供了重要技术选择,有望实现化石能源大规模低碳利用。CCUS技术可兼顾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安全保障已是全球共识,过去十几年在全球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创新使命部长级会议更将其列为八项创新挑战之一。

我国对CCUS的研发和示范给予了积极关注,近年来CCUS技术发展迅速、成果可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国家气候变化相关规划、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CCUS技术的研发。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与科技部社发司共同组织专家编制了《中国CCUS技术发展路线图》并于去年发布。二是国家通过加大对CCUS技术的研发投入,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和投入,支持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与大型电力、石油和煤炭企业共同在CCUS相关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研发、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如神华集团10万吨/年的咸水层封存项目、胜利油田CO2驱油项目、华能绿色煤电等示范工程都取得了良好效果。三是注重CCUS相关的能力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一方面鼓励国内重点企业牵头、大学和科研院所广泛参与“国家CCUS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托该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碳收集领导人论坛、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CCUS倡议、创新使命部长级会议等国际CCUS技术多边合作机制。

与此同时,受制于高成本、高能耗、长期安全性不明确等挑战,CCUS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面临着融资难、关注度下降等困境。为更好地促进CCUS技术发展,应考虑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将CCUS技术的发展应用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紧密结合,打破CCUS仅能服务于CO2减排单一目标的思维定式,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把它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等目标结合起来。二是平等对待CCUS与其他清洁能源技术,将其纳入清洁能源技术的大范畴里统筹考虑,设计鼓励性政策促进CCUS研发示范。三是以技术研发与示范为核心,从技术路线、发展客观规律、关键技术突破、研发示范应用等方面,通过科技创新加快解决CCUS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特别是要综合考虑成本和能耗问题,避免单纯依赖补贴扩大应用规模。四是注重CCUS技术成果和研发经验推广,CCUS技术实施所带来的减排效益是全球性的,应设计并建立合理技术、经验共享与扩散机制,促进CCUS技术的早日成熟和大规模应用。



3

秦海岩

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技术创新离不开政策支持,电力系统需要适应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的需求

从中国的经验来看,技术创新是降低碳排放的有效手段。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打破所谓的技术锁定,政府需要通过给予一定补贴或者其他支持性政策来帮助新技术打开市场,从而实现规模化发展、推动成本快速下降。经过30年的发展,风电和光伏成本(即使不考虑环境成本)已经能与传统发电形式相竞争,且未来仍有很大的降本空间。促进技术创新需要金融支持,同时也需要解决好政府如何客观评价技术风险的问题,既要支持技术创新,又要避免盲目支持导致资源的浪费。

未来,能源转型是大势所趋,下一步还有很多体制机制的障碍需要破解。各方的基本共识是:一是能源行业的清洁化发展是关键,终端用能的电气化发展趋势必将加快;二是更多电力将来自风能和太阳能。不同于传统能源的垄断属性,可再生能源呈现分布式发展的特点,因此,对电力系统及相应体制机制的要求不同。成本问题已不再是制约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整个电力系统及体制机制都必须加以调整,以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的需要。




4

王一波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部主任、“创新使命”智能电网工作组组长

实现巴黎气候变化协定2℃目标的关键之一是技术创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需在发电、供热和燃料三大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在国际能源署报告中,2℃温控目标情景下2060年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占比将高达60%以上。这需要三方面突破,首先是可再生能源与能效方面的突破,其次是通过电气化,将船舶、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能耗转变成电耗,三是进一步发展类似CCUS的技术,提高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可再生能源比重。

目前全球范围内,据BP统计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仅有9.3%(风电+光伏),距离60%的目标差距还是非常大。可再生能源发电应从仅替代火电转向在电力、热力以及交通能源三个领域的替代去发展。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三个重大技术挑战:

第一是系统集成的技术。包括:1)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统技术集成,例如面向省级甚至大区域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电体系的规划、设计、运行存在很大挑战,亟需解决水电、光伏、风电的季节性特征所导致的电力电量平衡的结构性问题。2)分布式发电的典型技术解决方案,特别是分布式发电从城市走向农村发展过程中,电网末梢地区大规模发展分布式发电所面临的并网、电能质量等技术问题相对突出。3)风、光为主的电热氢联供系统技术集成,即综合能源系统将对空间的集约化和管理的智能化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从控制、装备、系统集成、设计的角度提出创新性的技术解决方案。

第二是先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光伏和风电在市场中已具备成本优势,但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下,其效率和可靠性还需要验证,例如用量很大的晶体硅电池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衰减特性差别较大,需要差异性的技术解决方案、以及更精细化的使能性技术创新,使光伏、风电在更广泛的气候环境下具有技术经济优势。

第三是大规模、高比例消纳可再生能源的系统技术,如智能电网技术,涉及储能、需求响应、灵活性资源、新型控制系统、先进电力电子等核心技术。除了政策激励创新,还应关注与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结合,如何形成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以支持商业化推广。

“十四五”国家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在可再生能源、氢能、智能电网技术研发方面已有布局。建议在“十四五”围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优先启动相关科技专项。在国际合作方面,建议结合创新使命部长级会议、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等多边机制,支持全球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实践案例收集、分析和宣传推广,支持面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体系的通用软件和工具研发,加强可再生能源技术方面的创新经验分享和多边合作。



5

Simon Bennet

国际能源署能源技术分析师

开放地进行全球性合作,开放地看待全球价值链

创新不仅能够帮助人类实现清洁能源转型以及零碳发展,而且能够缩减这个过程的时间,但并非所有的技术都是均等的,众多技术各不相同,规模不一。决策者在考虑需要加速发展哪些技术的时候,既要考虑小型、可以模块化生产的技术,也要考虑大型、牵涉复杂的价值链的技术,包括炼钢、水泥生产、碳移除等关键技术。

政策制定需要考虑不同的技术,而政府应该行使综合决策的职能。中国在小型的模块化生产的技术上比较成熟,可以把相关研发、政府采购、资金、早期市场等经验推广到全球,扮演桥梁连接的作用。关注中国在氢能早期市场上的作用。针对大型技术,未来十年航空、交通、钢铁、水泥、CCUS等领域的技术需取得长足进展,要建立双边和多边的全球合作机制来推进相关发展。以锂电池为例,全球贸易的发展推进了技术进步,互联互通的市场连接了供给和需求端,降低了成本。所以要确保政府开放地进行全球性的合作,开放地看待全球价值链,这对于技术的快速实施部署非常有用。

新冠疫情为各国携手合作提供了机会,让大家意识到不能独自应对这些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建立新的项目与框架,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亦然。2007、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各国都采取了反周期的措施,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在2009-2011年期间,许多国家在清洁能源方面的研发投资翻倍,全球投入250亿的资金支持清洁能源研发。这对世界而言是巨大的机会,需要全球合作促进投资,并建立试点示范合力推动。一方面要持续跟踪和了解技术创新在某些行业领域的贡献,同时更要关注创新系统的先进经验,要让清洁能源转型非常成功的国家分享其能源政策经验,包括清洁能源优先政策、碳排放追踪政策、早期市场的创建、对企业家的支持等等。

总之,在当下各国政府都面临类似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国际能源署正着手研究并与各国合作,关注包括如何安排技术的优先次序、跟踪技术创新的过程及发展、在价值链中怎样使用创新技术等政策相关的议题。国际能源署非常高兴能够和能源基金会开展各领域合作,和科技部二十一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等其他机构在CCUS、氢能等进行紧密合作,希望能够通过合作来了解中国未来五年的计划,了解中国政策制定者在这些领域面临的困境。



6

邹骥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可以为全球清洁能源创新做突出贡献

技术创新为实现2050年碳中和做技术储备的同时,也在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做准备。能源基金会今年以来提出“讲述新的增长逻辑”、“讲述新的增长故事”的想法,希望打造为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投资提供盈利动力的宏观环境。

需要强调市场背景的重要性,为提供创新的动力和刺激提供适宜环境。通过建立市场机制,发现自然资本的价格,引导可持续的资金投入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领域。具体而言,1)从宏观的政策环境上要设置非常有力度的宏观目标,特别是减碳和减污染物的目标。从增长的角度,该目标下所定义的自然资本,将作为一种新的财富和资本类型,在经济考核体系里体现。2)要把自然资本的指标分解给市场主体,包括地方政府、企业,分解后还要强化公共管理,加强相关监测报告核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如MRV制度。3)要确保这些分到企业、居民手里的自然资本是可交易的,可以上市交易,来发展自然资本的要素市场,依据市场价格去选择技术研发,选择投资。4)自然资本在市场形成价格,释放信号引导公共和私人部门的投资。5)公共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应对新冠疫情的经济复苏政策,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重置提供了“化危为机“的机会。同时也要重视市场主体的私营部门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可以并应该为全球的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做出突出的贡献。回顾二十年来,一些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和能效的技术的发展历史,都充分表明市场规模是降低成本的关键。依托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全球的投资者和技术研发者能够充分研发技术的迭代,并降低技术的成本。

能源基金会以推进可持续能源促进中国和世界的繁荣发展和气候安全为愿景,没有技术创新,该愿景将难以实现。近年来,能源基金会持续支持开展了针对描绘中国长期战略愿景和实施路径的研究,这些愿景来自对全球气候安全、空气质量和经济繁荣的关切,也来自对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历史评估,以及市场对技术发展加速作用的进一步理解和观察。这个挑战尽管很严峻,但从未来十到三十年的时间尺度来看,依然存在着大量的创新和应用技术的机会。能源基金会还将进一步关注这些创新和技术的落地,为加速推进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做出贡献。


注:本次会议中,来自国际能源署能源分析师Araceli Fernandez Pales介绍了国际能源署最新发布的《世界能源技术展望2020—清洁能源创新特别报告 》。报告详情,请查阅国际能源署官方网站。



关注公众号

览前沿资讯

闻专家观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